广安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你一定要知道
2022.12.26 15:08
广安历史上的四大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形成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等书院。南宋时期更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1887年光绪版《广安州志》对广安书院进行了高度概括,鹅湖讲道,鹿洞传薪。规条愈密,材艺以甄。州钟灵秀,代有伟人。垂实繁秋,摛藻华春。磨砻圭壁,器利硎新。亲师取友,蔚为席珍。吴创甘棠,善诱循循。至今遗范,四境秀民。
吴创甘棠指吴伯通创建的甘棠书院。
各个版本州志均有对广安书院的进一步记载,主要有甘棠书院、渠江书院、培文书院、紫金精舍。
甘棠书院:州志记载,在州东十里,溪水潆洄,四山环抱。成化丙午(1486)中郡守王舆,同知秦昇均助资创修。为吴伯通讲学处,中为堂五间,曰:一要堂、俨若思堂,左右各以两斋,其室十曰:敬、静、明、动、公、义、虚、通、直、溥。均有铭堂。后隙地为祠,曰崇德祠,今废。奎阁甘棠书院在《石谷文集》有《甘棠书院记》,该记与州志记载有近五十处的不同,《石谷文集》也称《石谷达意稿》,为明代刻本,州志为后人记载,《石谷文集》真实性更可靠。
上面州志记载的甘棠书院位于现在的奎阁药场社区大桥路56号厂区内,附近的河因广前路修建已填埋,现在的人只知道叫新家河,实际上是历史上的甘棠溪。甘棠溪在大桥路33号处汇入海棠溪后与海棠溪合流在原氮肥厂位置流入渠江。
奎阁甘棠书院建于1486年,比渠江书院早261年。奎阁甘棠书院什么时候废止无法查考,但到了清代嘉庆年间的1804年,在州牧恒敏的倡议下,因渠江书院“人众难容”,欲另选地建书院未果。时至1818年在文明街(现厚街)桂花井仿吴石谷之旧名建甘棠书院。至1841年,因其地改建文昌宫,甘棠书院迁至庙右的恒公祠,1880年州牧唐友忠再次复建甘棠书院,至到1904年与渠江书院、培文书院合并于紫金精舍名为广安州高等小学堂,后改为广安县高等小学堂,1915年下半年,邓小平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学习了三年,1918年,14岁的邓小平考入广安县立中学学习。
甘棠书院于1904年的此次终结,在邱秋老师的《广安紫金精舍史话》文章中揭示了旧学与新学斗争,历史上的“移神兴学”和“迎神毁学”事件,包括甘棠书院的宿儒反对新学,从历史的角度,昔日的书院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曾经的书院已尽到了它自己的职责,其历史功过让后人去评说。
近日,耳闻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将投资1800万建紫金精舍,我想,它一定不会不展示广安曾经的书院历史。
奎阁甘棠书院建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郡守王兴、同知秦昇助资并创修。当时王“慨捐所收羡钱佐其役,又去僧寺之私创者,籍其木匠,以归伯通书院”。书院“经始于丙午(1486)之秋七日,于四旬而讫功。中为堂三楹,左右翼以两斋,为间六,前为门一。后堂为小堂以息,堂后复为以祀上贤。堂曰一要之堂。吴伯通认为,“欲学者主敬以纯心,寡欲以养心,使其心纯一不杂,静虚动直,而能明且通,能公且溥,则无极之贞,两仪四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作圣有基矣”。遂给书院斋舍命名,“左曰敬曰静曰明曰动曰公,右曰义曰虚曰通曰直曰溥。小堂曰俨若思。祠曰崇德之祠。总名之曰甘棠书院”,因地处甘棠溪而名。亦因以纪二侯(知州王舆、同知秦昇)之遗爱。吴伯通还左右十斋各为铭,这十斋之铭至今仍然可以在光绪《广安州志》中看到,“励学者己为之学,使先察乎义利理欲之辨”,并“手书白鹿洞规,以为学则,诸生勒石置壁间”。吴伯通对求学的百余名学子“躬为讲解”,“屑于细务而大体详明,暇则进诸生讲明经义,钃(zhu)钃忘倦”。
当时督蜀学佥宪潘公(潘璋)“考艺过郡”,前来吊念氏亡母。这既是官员间的交谊常情,又是对吴伯通热心地方文化教育的认可。这位四川提学佥事承诺“奖诸生中拔其优而进之太学”这也是师生办好这座书院的大动力,因吴伯通虽然崇尚性理之学,但并不反对学子应举人仕,认为“仕以行义,禄以为亲,而明体可以达用”。甘棠书院的学生在科举方面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化中,乡有甘棠书院,即吴伯通讲学处,其出身有三贡,有乡举,有进士”。
吴伯通在甘棠书院的讲学影响广安几百年,其之前在河南建诸如百泉书院的理念主张全部在甘棠书院得以贯彻落实,其为学先立志,立志先德的核心价值观几乎成为后人奋斗目标,其朱子读书法和史蒙卿进修大端不仅是河南,后面工作的浙江、云南、贵州,甚至家乡四川士子们学习的座佑铭,贯穿于学生为学读书的始终,贯穿于书院教学之中。
迁建州城的甘棠书院历程。1887年光绪版广安州志记载了这一历史,嘉庆九年(1804),州牧恒敏以渠江书院人众难容,欲广党庠术序之义,为另创义学计,以未得善地不果。十六年(1811),州牧刘有宜下车,首兴教养,欲竟恒牧前志,而地方兵革后,饥馑相仍,未及举办。逮二十三年(1818),始与邑人士会议,劝捐创修,适于文明街桂花井得善地焉,基价五百千文,乃建讲堂四楹,东西学舍各十余楹。后缘磴而上,山椒宽平,复建堂舍,规模如前,为州牧劝学憩息地。二十四年(1819)置杨柳溪学田载粮三斗一升,年纳租谷二十四石六斗,计田价公费共钱四千缗有奇。二十五年(1820),州牧吴栻倡捐银台一百两并提拨士庶。捐项钱六百四十千文置观音阁,田业一分,年纳租钱三十千文作延师费。咸同间历年延聘州人主掌束修,钱八十余缗,有不足者拨济仓款弥补经费支绌。而月课膏火无出。光绪六年(1880)州牧唐友忠、因课读人众广义学之名,复为甘棠书院。自捐酢规钱四百千文,以二百千文作延师修脯,以一百二十缗作膏火,余作首事看司薪水等费至今。條画井然,人文蔚起,铉诵相闻,与渠江书院埒(等同)焉。
义学田二处,一在杨柳溪。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州刘有宜置载粮三斗一升,每年纳租谷二十四石六斗。一在观音阁。嘉庆二十五年(1820)知州吴栻置,年纳租钱三十千文。
渠江书院 位于四川广安。清康熙中知州邵仲礼建。雍正九年(1731)知州曹蕴锦捐资改建讲堂、东西斋舍,规制完备。
乾隆十二年(1747)知州翁是平捐资增建,始定名“渠江”。三十一年知州陆良瑜复加修葺,增院长薪水银20两。嘉庆八年(1803)知州恒敏改建堂舍,生员按月考课,增额脯银20两。道光十五年(1835)知州刘有宜以其地低湿遂升高地基,重建堂室头门10余间,两廊各10余间,课亭2座,环以砖墙,蔚为壮观。光绪十一年(1885)知州顾怀壬捐资购《十三经》、《四史》、《四库提要》等书置院中,二十年又以地方公款购经、史、子、集数百种供师生披览。光绪末,改为6乡公局。
培文书院 光绪十五年(1889)知州廖葆恒建,其地本旧义学。道光中建为文昌宫,同治九年(1870)迁于南罔,遂为公局。已丑(1889)兵部主事陈锦黻丁艰归里,局绅刘镜蓉、杨季贤请于州牧以处其徒众,岁修二百缗课士膏火,规定条如渠江甘棠之制,黻卒,甲辰(1904)改蒙学堂。
紫金精舍 又名紫荇书院,位于今广安区老县城北面紫金山上的玉皇观。《广安州新志 .书院卷》记载:“紫金精舍,光绪已亥年(1875)署州曾传缙建,即玉皇观,旧僧田充公用并提兴国寺田租入之,为今编修胡骏前日讲学处,甲辰(1904)改为小学堂。”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关于紫金精舍的最早记载。
1899年,广安紫金精舍创办。与蒲殿俊一起创办这座书院的有胡骏、顾鳌、聂开基、王綍等,新开办的紫金精舍还专门请来了南充的张澜、西充的罗纶、成都的吕翼文、中江的彭光弼等担任教师。这些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有着对所处时代现状的强烈不满与反叛,在严酷的封建统治下,他们希望能在压抑的社会氛围中撕开一条口子来,让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发生在紫金精舍的这场“移神兴学”和“迎神毁学”的斗争,震撼川北,影响全川,成为四川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它再次证明了新胜于旧为历史发展之必然真理。
紫金精舍,以其作为广安新学发源地而受到历史的青睐,成为广安教育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而作为这座里程碑的奠基人蒲殿俊,也因之而青史垂名,为广安民众所景仰。
来源:网易新闻,侵删。